回應總比不回應好,由納稅人供養(yǎng)的政府部門,積極、及時回應公眾質疑,是最基本的權力倫理,而且在公民權利意識蓬勃生長的年代,政府部門面對質疑時,如果置若罔聞,甚至頭埋進沙里,奉行鴕鳥思維,注定會激起更強烈的民意反彈。但與此同時,馬虎的回應、簡略的回應比不回應好不到哪里去,因為如果回應得不夠徹底、不盡公開、透明,或者回應本身就是設置障礙,只會讓公眾如墜云霧,從而加重疑竇。
就此而言,我們一方面對廣州市財政局及時回應機關幼兒園6000萬元補貼的公眾質疑,表示欣慰;另一方面卻備感不舒服,因為所謂的回應太大而化之、太籠而統(tǒng)之,如此粗糙的回應簡直讓人抓狂。試問,所謂的“在職人員經費、離退休人員經費、公用經費、車輛經費等”都是怎么分配的?每一部分的比例是多少?在職人員有多少、離退休人員有多少?如果沒有翔實的細節(jié)支撐,沒有具體而細微的信息披露,沒有公開透明的賬目流向,這樣的回應沒有多大意義,公眾的知情權仍然沒有得到捍衛(wèi)。
香港特別行政區(qū)的財政預算總讓內地人津津樂道,欽羨不已,原因正在于其預算透明、詳細,便于公眾監(jiān)督。據(jù)報道,其預算案七本大冊子全文一字不落地在財政預算案網頁可以查到。預算案言辭、預算案重點、預算案賬本、歷年財政預算案,甚至預算案漫畫版都一應俱全,點擊鼠標,新一年的預算案就歷歷在目。有些部門的開支細化到添置座椅,某部門連更換燈泡的支出都被列出來。如此一來,公眾便必然便于知情、便于監(jiān)督,也就會少一些不解和埋怨。
預算一旦不精密、細致,既造成公民無法監(jiān)督,也容易滋生腐敗,給一些官員留下鉆空子的空間和暗箱操作的機會。事實上,我們的財政預算編制存在兩大制度性的缺陷,一是術語過多,正如有市民感嘆,“(預算)列了好多數(shù)字,又有很多專業(yè)術語,都看不懂”。有時連“內部人”也看不懂,有人大代表就坦言看不明白預算報告———“以我的知識水平,達不到監(jiān)督政府用錢的目的”。這就是所謂的財政預算報告“外行看不懂,內行說不清”,二是細節(jié)不夠。正如有學者稱,已經公開的年度預算文件,不能及時、全面、準確地提供相關信息,目前披露的預算報告,并不披露預算支出用于哪些具體的活動或規(guī)劃,只是披露預算條目(例如人員和公用經費)類別下的信息。
在這兩大制度性缺陷面前,廣州市財政局的回應,也許是一種必然。有一種可能是,也許廣州市財政局不是不想詳細回應,而是因為他們也束手無策,受補貼的機關幼兒園和相關的教育主管部門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。在制度慣性下,多年來相關部門在申請預算時,缺乏足夠的細致,相關人員審議和批準預算信息時,也缺乏足夠的嚴謹。由是觀之,一句籠統(tǒng)的“經費主要包括:在職人員經費、離退休人員經費、公用經費、車輛經費等”,并不偶然。
有學者說,公開是預算透明的一個必要條件,但公開并不一定就意味著透明。欲消除如此粗糙的官樣回應,除了政府部門提高責任意識之外,最主要的是進行制度改革,使預算編制與審批都公開透明,都翔實、細致。(羊城晚報 王石川)
來源:新華網
【責任編輯: 李甲】
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編輯
上一篇: 開通舉報網站重在落實舉報
下一篇: 官員為何熱衷讀博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