蔥、姜、蒜可謂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家常蔬菜。蔥,看上去不起眼,卻不可缺少。7月19日,永和縣白天的氣溫達到了35度,可是在交口鄉(xiāng)馮蒼村千畝白皮蔥種植基地,村民們冒著烈日在蔥田中勞作,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不住地滴到田里,但是臉上的笑容還是將內心的喜悅透露出來。“今年我們家種了20畝地的白皮蔥,一畝能收3500多斤呢,到了秋季,這地里的蔥葉子能長到一人高呢?!苯衲?2歲的村民吳學林一邊鋤地一邊津津樂道地告訴記者。
說起村民種白皮蔥,還得從村支書吳文虎說起。10年前,交口鄉(xiāng)的年人均收入700余元,在馮蒼村每人能分到1畝平地4畝坡地,以種植小麥、玉米、豆類、高粱、谷子為主,基本上是靠天吃飯,哪一年年景好,能多收一點, 要是碰到天旱,基本上就收不下多少。2003年,剛上任的29歲村官吳文虎,一直想著怎么改變一下村里落后的面貌,怎么樣使村民們不受窮。
2003年7月16日,剛從地里回來的吳文虎坐在沙發(fā)上休息,順手打開電視,正好是央視農業(yè)頻道,播放的是山東章丘的白皮蔥種植,于是他眼前一亮,咱村能不能種這個白皮蔥?白皮蔥產量高還耐干旱。
想到這里,吳文虎趕緊出去在自己地里挖了一塑料袋的土,打好包,準備親自去考察一下。
“我當時,直接找到村里的會計,我把想法給他一說,他說行,咱去看看,大不了就當旅游了?!眳俏幕⒄f,當時,倆人自掏腰包就買了去山東的火車票。
“到了山東,才發(fā)現那里的農業(yè)和我們這里,簡直就是天壤之別,那里有專門對土壤的研究所,還有育種培養(yǎng)基地和植物醫(yī)院,非常先進。”吳文虎說,對比之下,自家村里的那種種植方式,簡直就和原始社會的“刀耕火種”差不多,太落后了。
他們趕緊就把自己帶來的土壤叫人家檢測一下,看適不適合種植白皮蔥。經過土壤、氣候等綜合評估,確定當地也比較適合種植。
欣喜之余,吳文虎當下就買了10小桶,準備回來試種。
等開了春,吳文虎挑了自家的一畝地開始試驗種植。從育苗到栽種,再到田間管理,他一邊摸索,一邊向山東的專家請教,到了2004年秋天,吳文虎的試驗田中的蔥長到了1米6的高度,蔥白就有60多厘米,一根蔥能稱到二斤多。蔥是種出來了,怎么賣出去?“當時,我就是用平車拉到大寧、隰縣的農貿市場去賣,一畝地算下來收入了1000多元,種玉米最多也就800多元?!苯涍^吳文虎的試種,村里人也都看在了眼里,許多人見吳文虎的效益不錯,也都紛紛地向吳文虎請教種植技術。
2005年,村里人你一畝,他兩畝,基本上家家都種白皮蔥。
村里的人都種上蔥了,銷路便成了擺在吳文虎和村民面前的最大難題。隰縣、大寧的市場已經不能滿足這些白皮蔥的銷售,為此吳文虎專門跑到臨汾的各大農貿市場推銷村里的蔥。到2009年,該村的白皮蔥產量達到了80多萬斤。
2010年,吳文虎和村里的種植大戶成立了宏旺白皮蔥專業(yè)合作社,目前包括周邊村莊共有112戶村民種植白皮蔥,種植面積達到了1016畝?!斑@蔥,溫度高了不行,低了也不行。種得人多了,各種問題也就多了,記得剛成立合作社的時候,就遇到葉子上黑點的問題,這可怎么賣?于是我趕緊請教山東的專家,把葉子的照片在網上發(fā)過去,當地植物醫(yī)院的專家就把藥寄過來了?!眳俏幕⒄f,還有今年育小蔥苗的時候,許多農戶家都出現爛根的現狀,這可急壞了村民,結果經過咨詢得知,是村民為了節(jié)約水,在下雨的時候把育苗的塑料布打開了,是澆水過多所致。專家說揭開保溫的塑料布曬曬太陽就好了。”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,靠著執(zhí)著的鉆研實踐并虛心請教專家,吳文虎已經成了全鄉(xiāng)種植白皮蔥的能手和“專家”,許多外村的人都來他這里“取經”,吳文虎也樂此不疲地教授。
2013年,該村的白皮蔥產量達到了300余萬斤,通過鄉(xiāng)政府搭橋引線,該村已經和太原某大型連鎖超市實現了“農超對接”,使綠色環(huán)保的農產品直接通過超市銷售到了市民的餐桌上。通過10年的種植,該村人均收入由2003年的700多元到現在的3000多元,高出了全鄉(xiāng)水平300多元,照這樣的速度下去,用不了多久,這里的村民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就能過上富裕的生活。
責任編輯:王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