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汾新聞網(wǎng)訊(記者 盧凱)10月14日,臨汾全市普降大雨,而襄汾縣尉村山西大美古韻文化發(fā)展公司排練大廳內(nèi)卻是鼓聲陣陣,赴山東泰安參加全國“群星獎”決賽前的最后一次彩排正在緊張進行中。從天而降的甘霖似乎是為隊員們踐行,令人們歡欣鼓舞。
三晉大地,汾河潺潺,養(yǎng)育著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;帝堯之都,汾水河畔,流傳著堯都兒女數(shù)千年用鼓樂祈求風調(diào)雨順、五谷豐登的民風。由于地處黃土高原,十年九旱,淳樸、善良的丁陶兒女以擂鼓感動天帝,靠虔誠祈求降雨,普救眾生成為一種特定的民間風俗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《丁陶鼉鼓》就是展示流傳數(shù)千年,以鼉鼓打擊樂為主,集中反映民間百姓祈求上蒼普降甘霖、緩解干旱的動人場面。你聽,鼓樂與雷雨交相呼應,時緊時緩,讓人仿佛看見,閃電伴著狂風若隱若現(xiàn);雨滴掀起滿地的塵埃,這是上天的恩賜,這是人們虔誠的訴求?,F(xiàn)場,人們個個興高采烈、開心滿懷,人們與天地同慶,與鼓舞相伴,忘我地盡情展現(xiàn)……電閃雷鳴,雨愈下愈大。百姓欣喜,鼓舞歡慶,鼓聲、雷聲、降雨生和諧悅耳,歡聲、笑聲、樂奏聲美妙動聽。祈雨過后,山清水秀,綠草如茵,天地間格外清新,汾河兩岸河山如畫,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這穿越數(shù)千年、積淀著獨特而深厚的堯文化底蘊——冠以“靈鼉之鼓”美稱的《丁陶鼉鼓》,至今在廣袤的丁陶大地上回響。
記者了解到,鼉鼓發(fā)掘于華夏文明起源的襄汾縣陶寺遺址,距今有4300多年歷史,被公認為“天下第一鼓”,更認為它是幾千年來鼓樂發(fā)展的基石?!抖√拯児摹芬罁?jù)10萬年前丁村人以及1980年襄汾縣出土與唐堯文明時代晚期的“土鼓”、鼉鼓”等實物樂器為基礎,由汾河之畔晉南民間流傳數(shù)千年的鼓樂曲譜挖掘整理而成,填補了我國最古老鼓樂打擊藝術(shù)的空白,它以鼉鼓的形狀成雙組合,在鼓樂的擊打技巧上,手與槌交替打擊,靈活多變,左右交錯,再現(xiàn)了丁陶兒女借鼉鼓之靈同自然抗爭,不屈不撓,生生不息,與天地同歡,與天地共存的精神風貌。14日,隊員們進行了最后一天的集中彩排,隨后,他們乘車趕往山東泰安,參加全國“群星獎”音樂類決賽。
甘肅省歌舞劇院指揮李輝文前后兩次來到樂團就節(jié)目編排進行了改編,對一些細節(jié)進行了調(diào)整和改動,使得《丁陶鼉鼓》變得更加緊湊和震撼人心,而他對16名隊員夜以繼日、刻苦排練的勁頭更是不住點頭稱贊。“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趕回來參加舅舅的葬禮……”鼓樂團團長衛(wèi)朝華介紹,自從《丁陶鼉鼓》通過全國“群星獎”初賽開始,隊員們便開始了全封閉式的集訓,每天要訓練10多個小時,從早上6時30開始,一直持續(xù)到晚上8時許,期間還有幾次外出參加表演。由于替補隊員數(shù)量有限,所有主力隊員沒一個向鼓樂團請假,他也因此沒有參加舅舅的葬禮,連最后一面都沒見上。他告訴記者,隊員尉園園在之前確定婚期的情況下,依然隨隊前往北京參加演出,一直到結(jié)婚前兩天才隨演出隊伍一起趕回襄汾,結(jié)婚4天就來到鼓樂團,投入到緊張地排練中。
觀看了隊員們的演出,臨汾市群藝館館長亢平告訴記者,《丁陶鼉鼓》從全國“群星獎”的選拔、初賽、復賽一路走來,讓他感到很是欣慰。隊員們認真刻苦的排練換來了演出效果的一次次提升,通過相關專家的不斷把關和修改,已經(jīng)成為一個精品節(jié)目。眾所周知,山西鼓樂在全國獨占鰲頭,臨汾威風鑼鼓更是鑼鼓文化的杰出代表,而《丁陶鼉鼓》不僅具有山西鼓樂的傳統(tǒng)特色,更有臨汾威風鑼鼓的精髓,這一全新的藝術(shù)佳作前往泰安參加全國“群星獎”決賽,不單單是代表襄汾和臨汾,更代表著山西。
“群星獎”是由文化部設立的全國性群眾文化的最高獎項。我市已先后有雄獅登天塔、翼城花鼓、翼城渾身板、曲沃碗碗腔《人約黃昏后》、蒲州梆子腔等節(jié)目獲此殊榮,通過角逐“群星獎”這一賽事,許多優(yōu)秀節(jié)目不僅走出了山西為全國觀眾津津樂道,更成為山西群眾文藝節(jié)目的翹楚。
責任編輯:李甲
上一篇: 我市39名運動員參加省特奧會
下一篇: 曲沃縣開展尊老敬老系列活動